文物“出差”,有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栏目:聚焦资讯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12-02 15:47阅读量:8032   

漆木“出差”罕见,“195文物”不得出国,出借不超过三年的文物为“出差”。有些秘密你不知道。

从10月28日开始,丝绸玉衣、文帝玺金印、东汉陶制五连环罐、“万岁”瓦卒等一批文物,从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差到一千公里外的贵州省博物馆,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夜郎与南越王优秀文物展览。

据报道,这些文物中有一部分是今年6月刚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差”回来的。文物“出差”背后的故事引起了羊城晚报记者的关注。

如果你经常逛博物馆,你会发现展柜里经常有几件文物会“请假”——解说牌上写着“文物外联,请谅解”。经常出差的人都知道出门不方便,总要做好各种准备。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异地运输时会有哪些奇妙的体验?

羊城晚报进一步了解展会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发现其中压力很大。

竞争:状态不好就不要去。

哪些文物可以获得“出差”机会?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管部主任匡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符合“出差”的条件。

“一般来说,文物内涵与展览主题高度匹配是基本条件。同时,我们也会对文物进行评估,挑选保存较好、性质稳定、不易损坏的文物去出差。”她说。另外,还要考察展览环境,看是否能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最后,办理完备案手续,文物才允许出库。

相比之下,漆木等易碎文物“旅行”的机会就少了。匡解释说,因为广州出土的漆木器很少,而且这类器物对温湿度要求很高。“漆木需要55%左右的湿度,而北方地区湿度较低。以西北地区为例,其湿度通常只有30%至4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考虑借展。”

同时,对于有机文物,如纸质文物、漆木器、牙骨、丝绸、羊毛、棉麻、皮革等。,他们对“出差”的环境要求更高。一般来说,只有对方的展厅、展柜满足恒温恒湿的条件,博物馆才会同意借出文物。

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文物等级最高。匡指出,一级文物的“出差”规定也是最严格的,到外地“出差”需要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而其他一级文物没有这个特殊要求。

政策保护:顶级“国宝”禁止出境。

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文化机构的介绍能力和观众需求也提高了,文物出入境展览也不再罕见。近10年来,广东省的海外展会越来越多。南越国王博物馆收藏部主任何东红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越文物就受到海外国家的欢迎,经常被邀请出境展览。但她说:“文物出境的手续会更复杂。我们需要将整个展览计划提交给国家文物局审批。”

根据现有的《文物管理条例》,凡是经过文化机构评定的文物,都可以出去参加展览。但有一批“195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境。什么是“195文物”?200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发布了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目录,共计195件。这个目录里的文物,简称“195文物”。它们是中国的顶级“国宝”。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角形玉杯和漆木屏构件被列入第一批“195件文物”。何东红说,1991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博物馆策划举办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器精选展,收录了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63件精品玉器,是西汉角形玉杯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境展览。因为太珍贵了,现在不会再出境了,没有特殊原因,连南越国王博物馆都不会出,更别说参加展览借阅了。

细致交接:“点对点交接”考验眼力和耐心。

从事文物工作多年的匡说,一次“出差”运送文物应该是最重要、最紧张的环节。文物上交是指文物交接双方共同确定文物的状态,对文物的数量、名称、质地、数量、保存状况等进行仔细核对、详细记录并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双方交接记录中对文物的描述应当一致。如果有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况,拍下照片,记录下来。因为它要经过包装运输、再次开箱交接、布展、撤展,最后把文物运回来的过程,如果文物的状况发生变化,就要上交记录,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明确和完善各方的责任。”

一般来说,一个点手台,两个点手文件,三方工作人员都要准备好,点手工作就可以开始了。其中,除了文物交接方,第三方是专业运输公司。而且出差文物至少要交两次,一次在出发地,一次在目的地。

“点送是对眼力和耐心的考验。比如这次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往贵州的170件文物,就包含了大量的佛珠。我们需要逐个确认珠子的数量。此外,在大型串珠饰品中,一些珠子可能会被损坏或弄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些记录,对它们的描述往往很复杂。”匡说,除了珠饰之外,青铜器点对点相交的描绘也同样复杂细致。

精美包装:多重保险,用料考究。

不管距离远近,文物“出差”必须按照国家《文物运输包装规范》保证文物的运输安全。所以每次出差前的“收拾”也是相当精致的。

首先,用料讲究。文物首先要用无酸软纸包裹。这种无酸纸无活性酸,强度高,能更好地保护与纸张直接接触的文物不受酸侵蚀。然后,不同的文物要根据其形状和材质,用特制的专用胶囊包装。太空舱的材料也要保证不会对文物造成影响,设计结构要稳固,能防碰撞,防潮。装入胶囊后,如果有多件文物要一起运输,要用珍珠棉隔开,防止胶囊相互摩擦;所有包装完成后,贴上封条,加盖博物馆印章,然后文物包装完成。

除了包装精美,文物“出差”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特殊要求,通常是“专车”,以实现多重保险。

车辆的车厢应提供符合文保要求的短期“生活环境”,并应有温湿度控制系统,保证恒温恒湿;还配备了实时监控,可以随时查看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比如一些书画文物更适合低温保存;车载系统也可能要求自带发动机,保证车辆不会因为熄火加油而停止工作;此外,文物运输车将使用承载能力好、更加轻便的橡胶空气弹簧,保持稳定,减少噪音,同时每个包装箱都用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防止运输过程中可能因移动而造成的伤害;运输车辆中还将有两套监控系统。一个是无死角的车载监控,可以在驾驶室随时查看;二是车辆的GPS定位,可以实时监控车辆位置,查看车辆状态,包括监控司机的速度和路线等。

据匡介绍,一些运输车辆甚至使用了“黑科技”,可以根据文物的不同重量自动调节和控制车身平衡。为了保证文物运输的安全顺利,工作人员通常会提前规划好行驶速度和路线,确保万无一失。

出差期限:不超过三年。

文物“旅行”也有时间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借展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事实上,像“共饮一江水——夜郎与南越精品文物展”这样的临时性展览,展期一般在三个月左右结束。三个月是文物一般的“出差”时间。

匡荣说,某些种类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物的寿命。“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文物的结构其实会有一些变化。所以,如果文物经常展出,我们会让它们回到熟悉的库房里呆一段时间,维修一段时间后再准备下一次展出。”

今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144件文物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差”后回到广州休息,随后其中的132件在10月份又去了贵州“出差”。"剩下的12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维护,因为它们展示得太频繁了."容桂解释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