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打开新空间

栏目:聚焦资讯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12-02 15:46阅读量:13154   

核心阅读

从杯子、笔记本、钥匙扣,到考古盲盒、数字藏品、原创动画、舞台表演等衍生形式……近年来,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了各种文化创意产品,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也面临着如何避免同质化等挑战。

如何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升级?本报记者对话三位文物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

对话人:

吴明

胡郁

松花

现象

品类丰富,从实物商品扩展到文化服务。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源于文物的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如何看待博物馆的文创热?

吴明:博物馆文化创作的热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热情。因此,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频繁的“开箱即用”的博物馆创作反映了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趋势的结合。以考古盲盒为例。近年来,考古文化备受关注。海昏侯国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考古遗址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吸引人们的关注。对于文化创意推广,博物馆不妨主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趋势

以文化内涵为基础,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记者:什么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等。都在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胡郁:当代创意有三个突出的视角: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博物馆创作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趋势上看,设计越来越个性化和生活化。文物作为设计元素,不是照搬整体,既能体现文物的特性,又能与日常生活的需求相结合。

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当代博物馆文化和创作发展中极具展示力和内生动力的趋势。可以说,没有新技术的博物馆创作是边缘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推广科技应用时,可以创造文物的数字化形态,形成文物的数字化空间,促进文物的数字化互动。各种沉浸式互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为博物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吴明:博物馆文化创作是博物馆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科技+文化创造是博物馆文化创造发展的新途径。元宇宙等技术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创作的概念上,上海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的数字收藏平台和“上海博物馆链”的技术已经推出。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博物馆文创,体现了博物馆文创的发展趋势,即在坚持传统文创产品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技术。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初衷。科技只是手段,不能因为作秀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和目标。

化松:近年来,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发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呈现个性化特征。面对90后、00后这样不断壮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云展览和云体验。对此,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数字文创”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四神云和气图等。,让来馆的人不再面对冷冰冰的展柜,而是通过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与馆藏文物的高度互动;开发“我们一起考古”小程序,游客可以通过“弹幕”观看文物、发表评论,与其他游客进行远距离交流;推出了动画与历史相结合的“虚拟公社”。网友评论“最喜欢这个系列,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优博女士贴秋胖”的表情包,突破了传统的创意形式,更加有趣。

推陈出新,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目前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强哪些环节?

吴明:文学创作是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一种方式,不以盈利为目的,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产品同质化、定价高、盗版频繁等问题要引起重视。这些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随着博物馆创作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原创,同质化现象得到初步解决;另一方面,博物馆创作是文化、创意和生活的结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品,同类产品也很多,但创意往往体现在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设计上。

随着文化创作的普及,增强版权保护意识是所有博物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进行版权注册和商标注册。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博物馆馆藏资源版权、商标权、品牌授权操作指南》,对博物馆的版权保护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胡郁:博物馆文化创作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简单标签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这是由于缺乏对博物馆文化创作的文化属性的深刻理解,以及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造成的。当然,市场并没有给出有效的反馈。一旦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过去了,博物馆创作的文化性和专业性就会越来越强,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化松:观众有反馈。以前参观完展区,有一种穿越到文创区的感觉。现在,我们的创意设计打破了“碎片化”的印象,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和大众生活。博物馆的“文学”创作是根本,“创作”就是生命。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每个产品都兼具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不能淡化博物馆“以史育人”的功能,避免给人“纯粹卖东西”的印象。

每个IP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河南博物馆文创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已注册商标50余个,打造了“考古盲盒”、“女士乐队”、“光之杯”等系列品牌,策划了“博物馆艺术殿堂”文化沙龙、河南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川上月”文创集市等系列活动品牌。

记者:博物馆未来如何创造新的东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吴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若干措施》,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文化创意机构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此外,要认真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合理利用、盘活文物”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重视文物研究基础工作,充分挖掘文物内涵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文化内涵丰富、创意新颖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 贴近时代生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化松: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工作应该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比如在产品的研发上,我们有专业的文化专家来解读产品所涉及的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同时,市场、渠道、策划、仓库等团队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产品研发,给予前端信息反馈。产品上线后,将通过我们自有的美术馆、艺术大厅、《玉来于超》直播工作室等平台进行策划和宣发,专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于:博物馆文创是当代文创发展的一个亮点,是文创开发的一个富矿。与中国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人民旺盛的需求相比,现有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规模和质量还远远不够。下一步要推动博物馆文化创作高质量发展,在“彻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意、应用科技、走进生活、拓展产业。这就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团队的参与,既要懂文化、懂经济、懂科技、懂社会,又要有文化使命感和文化创造力。博物馆也可以和大学紧密合作,培养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创意产业是青年的事业。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让更多的青年创作人才参与到博物馆的创作事业中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