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与全省人民见面。其中,在“濒危戏曲剧种云展播”板块,我省20余种濒危稀有剧种出现在云端。这是一次难得的集合展,这些影像成果将成为我省濒危剧种传承保护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
山西是戏曲大省,我省戏曲数量在历次全国戏曲普查中均居首位。2016年原文化部全国地方戏剧团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有38个,数量最多。山西的戏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6个急剧下降到最近一次普查的38个。虽然山西剧种的体量依然领先全国,但部分剧种的消亡依然令人痛心。尤其是现存的38个剧种中,有26个剧种处于濒危状态。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濒临灭绝的戏曲成为我们新的使命和挑战。
山西孕育了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陆梆子为代表的“四大梆子”剧种,戏曲肥沃的沃土离不开或大或小的富庶剧种的滋养。对一种戏剧的认同,代表了其艺术独特性的存在。没有绝对意义的大剧,也没有绝对意义的小剧,就像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一样。元杂剧的诞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在明代衰落,成为后世戏曲学习、消化、借鉴的源头。在当下的戏曲发展空间中,各剧种之间的竞争、模仿、吸收都在不断发展,一个剧种的独特成果也在不断被另一个剧种吸收来丰富自己。随着当代社会传播的加强,地域特色音乐的逐渐进步,方言流行的限制,以及剧种间不断挤压观众和融合吸收,很有可能出现剧种同质化的普遍问题。比如晋剧和北陆梆子一些新创剧目的导演、作曲、主演等跨剧创作协作;孝义市万万羌剧团同时演出晋剧、孝义万万羌、孝义皮羌几个剧种。久而久之,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很可能最后只剩下一个剧种,也可能产生新的剧种。京剧不就是安徽四班进京后汉调秦腔昆曲逐渐融合演变形成的吗......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戏曲的变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濒危戏曲的生命是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生态的关键。无论这些剧种的命运最终是消亡还是兴盛,只要濒危稀有剧种的艺术特色能够在山西剧种的舞台上发出最大的光芒,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能够不断绽放,就是山西剧种的宝贵财富。做好基本记录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戏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太原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90多岁的徐拓夫是目前仅存的传承人。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太原秧歌继续唱下去。
作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锣鼓杂戏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早于昆曲的起源。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形式原始、粗犷、朴实,是一种用锣鼓唱的原生态戏曲。它甚至不需要舞台、道具、服装或伴奏,可以随时表演。以前叫“穷人的戏”。尽管外表随意,但这部剧有自己独特的追求,表演的多是军旅剧。现在的锣鼓杂耍已经很少有老艺术家了。唱的人越多越老,唱的人越少。锣鼓杂耍能持续多久?
城阳瑞阳高腔被称为“羊羔戏”,据说是由山歌和牧羊人哼的小调组成。据说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曲调来自高阳戏剧的“杠调”。相传民国时期,阳高戏、蒲剧名班在台湾演出,观众情不自禁涌向阳高戏舞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人分散,一些演员被浦剧团高薪聘请,剧团解体,高阳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歌剧为什么濒临灭绝?总体来看,一是发行面积小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艺人流失;二是有限的艺人相继去世,传承方式单一,后代短缺,剧目和“手艺”流失;三是资金短缺、后继乏人等现象。造成了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僵局”,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低,文化认同缺失。
危险的背后是坚韧,坚韧的背后是感人。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牵头组织的百戏盛典就像一个个动员令,将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各类戏曲吸引到江苏省昆山市。2020年,由广陵翼城秧歌表演团演出的广陵秧歌《烈女传》参加了我省小话剧团在昆山的演出。11位老人,其中一些超过700岁,患有糖尿病,一些患有高血压,一些患有腹泻。导演郭士德78岁,旅途劳顿。到了当地后,他依然不顾休息,加紧排练。郭士德19岁时,在村秧歌队刘章当老师。他肚子里有38个传统秧歌剧目。这几年,他一直记着师父的重托,深感牵挂。在女儿的帮助下,他成功挖掘出38个传统秧歌剧目,并将本剧的5个铜卷和剧目编成手稿出版。我记得他在昆山亲口对我说:“虽然现在广陵秧歌演员老龄化严重,但他们的专业仍然很好,只是缺少色彩鲜艳的演员和舞蹈演员。现在急需培养新人,可惜没人学!”
濒危剧种保护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增加演出机会,加强濒危剧种在舞台上的活跃度,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第二,抓紧时间记录现有的表演材料,形成视频记录,整理各种剧目、曲谱等文件和口述材料;第三,深入研究每部剧的特点和亮点,争分夺秒出成果、解难题,召集专门团队,开展扎实有效的救援纪录片研究。下一步,可以为每一个濒危剧种指定各级艺术学校、艺术团、文化馆等单位,让他们结对学习保护、传承和表演,参与帮助濒危剧种组织上课,让这些濒危剧种真正得到表演、演出和传承。
去年,我省出台了《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为不断激发我省濒危戏曲剧种的生机和活力,提出了加大抢救力度、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目创作、培养人才、改善演出条件、支持院团建设、搭建展演平台、推进惠民演出、加强普及、扩大社会影响等10项具体措施。根据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将二十六个剧种列入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名录,每年购买每个剧种100场戏曲公益演出,每场补助50万元,切实提高濒危剧种的生存发展水平。有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艺术家们的信心和决心更大了。除了支援,大家都在积极寻求自救措施。暂时的“生命危险”已经逃脱,濒危剧种有望迎来新生,进入良性循环。晋剧这棵大树上的“小花”正在一朵一朵地迎来新的绽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