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岭南古郡”烟墩大鼓:一鼓雷动回响千年

栏目:聚焦资讯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2023-08-14 08:24阅读量:13940   

题:“岭南古郡”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岭南古郡”流传千百年的广西灵山烟墩大鼓在邓塘村擂响。震耳欲聋的鼓声,是坊间民众对驱赶瘟神和迎接美好生活的新年期盼。

当天,灵山县烟墩镇一年一度的打鼓比赛在邓塘村民族团结广场举行,6支鼓队同台竞艺。随着数十名村民孔武有力地舞动手中的鼓槌,排山倒海般的鼓声驱散了四里八乡民众和游客身体发肤的寒冷,也沸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之心。

“每年举办鼓赛时,各村的乡亲们都会捧出美食,云集在做东的村庄欢聚,少则数十桌,多的可达数百桌乃至上千桌。”年届七旬的钦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平修告诉中新社记者。

烟墩大鼓系灵山县烟墩镇一带壮、汉族民间一项独特而古老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它起源于古代当地先民用作驱鬼避邪、驱赶猛兽和传递战争信号的器具。

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灵山县志》记载:“六月六日,多延尸公击土鼓以迓田祖……”史册记载了彼时灵山“师公”使用烟墩大鼓祭神拜祖的情形,这是灵山烟墩大鼓的另一重社会意义。

黄平修从五六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和爷爷学打鼓,18岁首次制鼓。作为烟墩大鼓的传承人,在过往的十数年间他亲手制作的大鼓超过2000面,最大的一面大鼓高逾3.2米,直径1.8米,足足花了大半年功夫。

“用巨大的樟木或楠木,挖空树心,蒙上本地上好的水牛皮,整个鼓体没有一颗铁钉。”黄平修介绍,烟墩大鼓历来都是纯手工制作,制作一面鼓平均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大鼓的音质、音高、音准等,全凭匠师个人经验进行调试,直至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时代变迁,烟墩大鼓逐渐演变成为坊间迎春、祈福、庆祝丰收的演奏乐器和娱乐活动,2008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逢春节、中秋、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以及重大喜庆活动,当地民众都会擂鼓相庆。

1月16日,黄平修挥动双槌,擂响了烟墩古镇传统春节的第一通大鼓。从那天起,古镇的鼓声将持续至正月十五。邓塘村一名负责人说:“每一个晚上、每一个白天 ,到处都有人在打大鼓。”

每逢大年初二击鼓闹春是烟墩古镇的传统习俗。是日,十里八村的民众聚集在一起斗鼓,比拼鼓声,祈求风调雨顺,驱疫辟邪。 “鼓声最远可传到20公里之外。”黄平修说,十村八村斗鼓,评比哪个村鼓打得好,打得响,最后给那个村的鼓师戴上大红花,很有讲究。

烟墩镇现存最高的大鼓,有3米之高,击鼓人要站在两层板凳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大鼓,鼓面直径1.8米,重逾350公斤,要七八个壮汉才能抬动。烟墩镇男女老少都会打大鼓,隆隆不息的鼓声象征着他们健壮的体魄,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烟墩大鼓已成为乡亲们情感交流的纽带,邓塘村也成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在烟墩镇邓塘村的烟墩大鼓陈列室,中新社记者看到一面出自于明朝年间的大鼓,用手轻叩沧桑的鼓身,低沉的回声仿若穿越千百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