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物古迹留住历史记忆

栏目:聚焦资讯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07-13 12:15阅读量:16926   

人物传记

王家屏: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1977年退伍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永丰乡文化站保护文化遗产和文物,2014年退休。由于他的努力,永丰乡的大量文物得以保存。2012年,永丰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前,王家屏已被续聘为黄山区文物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员。

在炎热的夏天,知了会唱歌。永丰村作为典型的皖南村落,风景如画。

永丰乡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三面环山,南面为水。下辖四个行政村,其中永丰村的文化历史资源最为丰富。

永丰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的太和时期。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历史人物。元代广东苏正廉访部副使杜,近代镇海之战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杜,徽商苏,学者苏津傲等都是永丰人。

“你不能直接画画。你得先用水把木板间的灰尘擦干净。”第一次被聘为黄山区文物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员的王家屏,只觉得他是一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面带微笑的慈祥老人。他个子不高,但腰板挺得笔直。此时,他正在村里监督修复一座清代古宅。

古宅里,竹架密密麻麻,工人不时穿梭其间。王家屏也没有闲着。他仔细检查了屋檐上和窗户上的雕刻。

“这是一座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宅。时间不算太久,但是后院特别。看……”王家屏说着,拉着记者,向后院走了几步,指着二楼屋檐上的雕花说:“这种两层楼的花房不常见……”谈到这一点,王家屏非常激动。

“恨不得一辈子看文物。”王家屏说。

千方百计劝阻文物损坏或倒卖数百次。

王家屏于1972年入伍。5年后,23岁的他退伍来到永丰乡文化站工作。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份好工作,但王家屏却焦虑地挠头。

“我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文化。我怎么做文化工作?”回忆起这些,60多岁的王家屏脸上露出一丝娇羞。

我该怎么办?边学边做。王家屏研究并寻求建议。王家屏先生是村里的老师,一位老人,也是各地的负责人,他一有空就来咨询。依靠这种学习势头,王家屏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并逐渐对永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产生了兴趣。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陌生人。"王家屏回忆说,后来发现这些人可能是盗墓贼或古董商。

在我们还不富裕的那些日子里,很多村民听说家里的“破烂”可以卖钱,都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很多村民就打起了自家老物件的主意。

王家屏承认,那个时候,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都不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我觉得历史不能只出现在书里。”正是这一原则支持着王家屏保护文物的努力。“村里谁家里有旧东西?我或多或少听说过他们。我会注意那些经常有陌生人的。”王家屏说。

“不!卖不出去!”这句话成了王家屏的口头禅。为了那些“破烂”,王家屏和许多村民吵过架。

“东西是我的,为什么不让卖?”每当遇到这样的反问,王家屏总是满脸笑容,热情地和村民们交朋友,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

不会,他会自己出钱,然后把文物交给有关部门。“我只能劝说,尽力阻止。”王家屏回忆说,40年来,他发现并成功劝阻的破坏和倒卖文物的事件有数百起。

看望村里的老人,尽一切努力恢复古老的牌楼。

永丰村口,有永丰古牌楼。

牌楼群共有五座牌楼,均为当地苏氏家族于清代所建,故又称苏村牌楼群。从牌楼的建立和规模来看,苏村的牌楼群仅次于牌楼群,是皖南为数不多的牌楼建筑杰作之一。

永丰古牌坊群的主要构件均为当地的白麻石,其中龙门坊、碑刻板、花板均为青石。粗柱上,平整打磨,没有雕刻,全部刻有对称的杨雯对联。额头和月亮梁上勾勒出云纹图案,麻雀的替换、牌匾、飞檐都有图案装饰。

“你看那个,叫四柱三门……”王家屏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村里的文物。

永丰的古牌楼因为很多原因损坏了,王家屏一直想重建它们。“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村民的愿望。”王家屏笑着说,“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有必要加大修复力度,以便更好地保护文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村里很多知道文物历史的老人都老了,有的已经不在了。没有他们对文物受损前的描述和记忆,以后真的没法修复。”王家屏担心地说。

20世纪60年代,永丰乡为了修建水库,把牌坊的石头拆掉,用来修建灌溉沟渠。幸运的是,水库还在,王家屏找到了当年在工地上工作的老人,询问了灌溉沟渠的具体位置。同时,他还找到水利部门的专家,咨询要开挖的土方量和打捞石头的资金预算。“后来从沟里捞出了375块牌楼群,差不多是那个沟里石头的2/3。”王家屏说。

此外,王家屏还在村子里发现了许多废弃的石头。“有一个牌楼的月亮梁,已经被丢弃在路边了。几十年过去了,给村民洗衣服成了石板。”王家屏说:“幸亏找到了,否则牌楼群里就没有完整的月亮梁了。目前其他月亮梁都是按照这一块重建的。”

就这样,王家屏忙碌了5年多,直到2015年,永丰古牌楼群的重建终于完成。

不仅是永丰古牌楼群,在育才小学旧址、苏氏宗祠等重要文物修复方面都承担了大量工作。“我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王家屏说,“现在,全社会都很重视传统文化和文物,我的工作很有价值。”

精通当地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永丰人说永丰,今天王老师说要带我们去他读书的小学。王老师,学校叫什么名字?”

“育才小学。”

穿着得体,干净整洁,站在镜头前,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王家屏与侃侃交谈起来。

永丰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后,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永丰乡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做起了乡村旅游。但是,王家屏可以做任何与历史文化有关的事情,并成为永丰乡的“旅游形象大使”。

近年来,黄山区政府增加投资5000多万元,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恢复了古青石路、半月塘、拦河坝、祠堂广场和原村排水系统,建设了竹溪两岸田园风光带,启动了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设了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修复了苏氏宗祠、西蕃堂、祠和濒临倒塌的苏家私塾、学堂。

以此为契机,永丰乡大力发展登山步道、农耕体验、摄影写生、国学等乡村体验游。近年来,永丰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万人,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

这些变化,王家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全乡现存清代古民居42处,省保单位3处,市保单位5处。”王家屏说,“比如消防检查、安全检查、定期家访等。都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保护好身边的每一件文物。

王家屏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他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他很早就认识到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村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王家屏也一直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从保管好身边的每一件文物,到完成每一件文物修复工作,“历史不能只出现在书本里”的理念朴实而真挚,让他一直坚守在基层文保的道路上。

如今,在永丰乡,许多残存的文物被称为文化瑰宝。以及村民和游客的赞叹,都是对王家屏多年坚持的赞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