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辉演绎《斑斓琴韵》:突破自我,追求至真至纯的生命表达

栏目:聚焦资讯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4-11-17 23:27阅读量:17333   

“准备这场音乐会,好像考了个博士,对我来说,是体力、技巧、表现力上的巨大挑战。”11月16日晚,上海民族乐团二胡独奏家马晓辉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奏响二胡传奇《斑斓琴韵》国风“新乐潮”专场音乐会。在这场时长120分钟的音乐会上,马晓辉演奏了近10首二胡协奏曲,作品时间跨度一百年。“这是对我艺术生涯重要阶段的一次总结,也希望能够让观众们感受到风格迥异的二胡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的魅力。”

在“以二胡行走世界”的音乐人生中,马晓辉穿梭于中西方舞台,寻觅来自世界各地的知音,通过二胡之音传播中国人文精神。《斑斓琴韵》音乐会是马晓辉第一次全场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合作演出,由上海民族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马晓辉说:“我的生命因为二胡而变得不同凡响,二胡的两根琴弦让我感受天地自然,让我拥抱东方与西方,在多元文化中翱翔,在跨界中懂得换位思考和感恩。我希望为二胡注入四季、注入斑斓,与大家有所共情共鸣,传递爱与美、和谐与和平的力量。”

演出开场的《月夜》是马晓辉的保留作品之一,由刘天华作曲、顾冠仁编配。马晓辉独到多变的演奏手法和音色处理,师承其恩师王乙的江南门派,也融入了她对音乐特殊情感的理解,使作品更添唯美的画面感。她说:“《月夜》是刘天华百年前的作品,曾经,二胡被认为是一件民间乐器,难登大雅之堂,刘天华为二胡鸣不平,创作了10首作品,第一首就是《月夜》。这部作品非常美,也激励着我的二胡传习之路。”

《天山牧羊女》由杨立青作曲、顾冠仁配器,曾由马晓辉全球首演。作品以新疆塔吉克族旋律为音乐素材不断变化创作。马晓辉曾将《天山牧羊女》带到世界各地,和交响乐团合作,赢得了外国观众的喜爱。

2000年,马晓辉与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合作,录制了谭盾作曲的《卧虎藏龙》电影音乐,赢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二胡婉转灵动,大提琴低吟浅唱,诉说动人的故事。这场音乐会上,马晓辉再度奏响《卧虎藏龙》主题曲。“在这首曲子里,你能在二胡里感受到古琴、箫的影子,我用了许多长音和留白,去表达中国人的侠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近年来,马晓辉积极投身创作,思考探索用新鲜、时尚的语言展现二胡的魅力。二胡传奇“新乐潮”畅想曲由马晓辉专为本场音乐会创作并首演。该曲吸取欧美和中亚民间的经典旋律,通过音乐串烧的形式呈现。“当生命没有美、没有创造力的时候是很无趣的。创作是艺术的灵魂,它让我们去拥抱当下、感恩过去、向往未来。”

《琴韵》是马晓辉作曲的处女作,首演于澳门国际艺术节,曾于2000年再度亮相“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并荣获“优秀演奏奖”。该曲是马晓辉为其恩师王乙珍藏的一把“小中胡”而创作的。

这把“小中胡”是上世纪40年代,王乙用五块大洋买来的。“这是老师的珍宝,每次他一拉这把琴,都能给我心灵的震撼。每次我演《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都会问他借,借过上百次。临终前,他把这把小中胡送给了我,我非常感动。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的传承,也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弦之炼》是马晓辉的第二首原创作品,折射其艺术理解与人生历程,也抒发经受生活磨炼,勇于追求美好的胸怀。“很多人以为这首曲子叫‘弦之恋’,其实是磨炼的炼。我6岁学琴,11岁就立志要成为演奏家,13岁从故乡跑到上海学琴,一路走到今天,其中有热爱,有感恩,也有挣扎,有忧郁,但始终无悔。人生就是一场历练,而音乐可以治愈一切。”

此外,马晓辉创作的“琴诗”作品《祖国》和二胡诗乐《圆梦》也在音乐会上演,她将二胡音乐与朗诵、吟唱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雅俗共赏。

音乐会结束,马晓辉返场演绎《万马奔腾》,以磅礴的气势传递永不言弃的力量。马晓辉说:“每次演奏,我都追求自我突破、追求至真至纯的生命表达。期待以这场音乐会为新的艺术起点,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二胡作品,这也是我作为当代民族音乐家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