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进,合资退”,这是近两年中国车市一大特点。今年前两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在去年56%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到59.9%,比上年同期增加7.6个百分点。“量”在提升,“质”也有跃级。在电动化、智能化两大方向,自主品牌冲在前列,掌握发展主动权。与此同时,自主品牌乘用车还逐步提升单车平均售价,借助产品力实现品牌高端化。
自主品牌获得的,某种程度上,正是合资车企失去的。今年1月,德系车和日系车市占率已经低于20%,比五年前下滑了2-5个百分点。今年1月,韩系车市占率低于2%,已经处于市场边缘。而在转型方面,合资车企面临速度慢、新车少、生态单一等挑战。
向后退,退出中国市场,及时止损;向左转,缩小产销规模,从“大而全”转成“小而美”;向右转,保持现有规模,静观其变;向前走,加大投资,加速转型,用更多新车和技术满足用户需求……这一次,合资车企和它背后的跨国车企站在十字路口。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过去二十多年,合资车企是中国车市繁荣稳定的中坚力量,持续推动中国车市“高速+高质量发展”。2009年以来,中国汽车年产销一直是全球第一,合资车企是中国汽车销量的主要贡献者。2023年,中国汽车年产销超过3000万辆,汽车出口达到522万辆,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也有合资车企的“开拓”之功。在最近十年,合资车企“在中国,为中国”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中国制造,反哺全球,这是合资车企正在执行的策略。
作为中国车市重要拼图之一,合资车企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在运营方面,合资车企拥有全球资源、全球视野和全球网络,能够通过规模扩大和资源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在市场方面,合资车企在场,在中国,符合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促进汽车消费,稳定产业大有裨益。
所以,消费者对于合资车企,即使不能给予肯定或支持,也没必要直接给出情绪化的评价。汽车是大宗消费品,买车归根结底还是产品说话:谁好,就买谁。减少自主和合资之间的认知区别,无疑更能实现汽车消费全面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