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科研创新,让文物修复与时代共进

栏目:聚焦资讯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06-10 09:28阅读量:7943   

“考古”和“文物”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很神秘。我很佩服那些有机会修复文物的人,他们能用一双巧手把锈迹斑斑、支离破碎的国宝修复成完整美丽的样子。我也羡慕他们用手去触摸和感受历史,与古人“对话”。怀着对这一领域的强烈好奇心,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201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向老师傅学习青铜器的传统修复和复制技艺,一点一点积累经验。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了。

今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文物保护:与时俱进,全民共享”,就是对这部作品的完美诠释。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文物修复行业的核心就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对文物进行修复,让其如新如初,而最重要的就是文物的陈列。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工作思路、内容、方法和手段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和丰富,也就是“与时俱进”。

现在文物的保存、修复、复制都和旧时代不一样了。所有的文物在修复前都要经过“体检”。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文物及相关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修复者根据“体检报告”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将继续使用仪器检测,及时了解文物的健康状况;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保护,我们也会提出保存或者展览的建议,比如展览环境的规定。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不断延伸,只要有文物出库,就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其保存状况给出文物包装运输、展览环境、展览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中,先进的科学检测仪器不可或缺。2019年,我们保护修复了馆藏文物——河南安阳殷墟木壕墓出土的连方衣。这件文物在20世纪70年代出土后,经过修复才成为我们现在肉眼所见的样子。但由于早期修复缺乏档案,我们无法用肉眼确切知道这件文物到底经过了哪些修复处理。最终,经过各种仪器的综合检测,我们才发现,这个连方毅是由很多块碎片拼接而成的,在经过10多个区域的补充后,竟然如此“脆弱”。

对文物的悉心呵护,无疑是以“全民共享”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也是文物修复的重点工作。在修复工作中,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文物制作工艺研究、文物腐蚀原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方法和材料研究,努力向公众解释和展示更多有关文物的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先后在山东、河北、甘肃、湖北设立工作站,不断与博物馆、高校合作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和研究项目,为文物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我还参与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相关培训教材的编写,希望能为文物保护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